您好,欢迎来到陶瓷官网!请[登录] [注册] 服务热线: 19912348019、19932908262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
关注陶瓷官方微信
更多

【中陶协日用陶瓷分会】为陶坚守 与梦同行

发布时间:2020-05-28 来源:中国陶瓷官网 862次浏览

情系陶瓷,奔赴一场梦;

倾尽一生情,做着一件事;

在坚守与探索中,砥砺前行;

只为点亮陶瓷行业的未来!

他心无旁骛,沉浸在陶瓷发展和自己的初心里,他用心观察世界陶瓷的发展变化,用自己的作品回报时光与岁月。他一生只为做好陶瓷设计一件事,不为繁华易初心,这是一种坚守,更是一份担当。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中国日用及艺术陶瓷设计大师、中国日用陶瓷设计体系的教学创建者张守智先生,于2020年5月26日晚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先生1932年生于天津,祖籍原热河省平泉县上台子。自幼习书画。1947年入北京辅仁男中。1954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科,授教于徐悲鸿、王遜、肖淑芳、田世光、佐辉、邓树先生。毕业后入研究生班学习。1956-1998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教授设计。去世前他一直活跃于我国各陶瓷产区的大小陶瓷企业和古窑口;他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八十多岁高龄还受邀到各地讲学并指导日用陶瓷的设计生产;他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写在日用陶瓷的创新实践中;他完整而深刻地经历了中国陶瓷当代以来的发展过程,成为这段代史最具历史画面感和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者之一。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中国陶瓷从屡遭摧残濒于灭亡中重逢甘霖,开始恢复和发展生产。1950年2月轻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陶瓷座谈会,明确了陶瓷工业生产发展方向。当时的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组织“建国瓷”的生产,作为新一代的纪念品,组建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郑振铎任主任委员,江丰和张仃任副主任委员,由中央美术学院负责设计,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与江苏宜兴等主要产区负责烧制。张守智先生作为1951年第一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4名陶瓷专业的学生之一参与了“建国瓷”的设计制作,他承担的设计任务是国宴用中、西餐具。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他与导师一起简化旧时中餐繁琐配套,按新中国宴请形式,以实用为标准,在保留了大部分原有造型的同时,对餐具中的酒具、茶具作了重新设计。在汇集了大量的设计方案后,几易其稿,确定了传统青白瓷斗彩缠枝牡丹纹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纹西餐具各一套。整个装饰吸取了敦煌图案的结构及风格特点,参考了大量非陶瓷的传统艺术资料,如染织、青铜器、漆器等,充分体现了学习传统却不仅仅囿于陶瓷而是师承整个传统艺术这个宽泛的“大传统”概念。为保证装饰设计样稿的清晰、标准,他们从前门国画生产合作社请来著名工笔画家陈大章、门永华、翁振庆等先生描图、画样。文化部从故宫博物院调去多件康、雍、乾时期的陶瓷实物,以供参考。1952年暑期,为生产出与设计样稿一致的产品,张守智先生随祝大年、高庄、郑可、梅建鹰等人到了景德镇开始试制工作。他们往来于大小作坊间,反复测量半成品、成品的尺寸,创造性地突破了传统陶瓷生产对材料、工艺、技术等操作模式。在6万件瓷器选出7000件优质产品送到中南海怀仁堂。这批瓷器成为中国特色的、中国自主设计生产的、共和国国宴专用瓷器。这次设计制作的亲身经历,成就了张守智先生终生的艺术辉煌,也深深影响了他以后的陶瓷艺术创作。



1954年,张守智先生毕业后留校做带职研究生,导师祝大年教授安排他学习研究的方向是日用陶瓷设计。祝先生交给他一把30公分钢板尺和一个500cc的量杯。他用这组量具量了60年,他测量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美食美器’,测量世界名牌陶瓷餐具的发展变化,测量着他的设计教学和生活,测量他的艺术设计与生产相结合的尺度,持续测量着他的陶瓷设计人生。他把陶瓷设计当成一生的事业。


建国初期,“中山筒”饮杯是茶杯的基本形状,其间出现过盖子上带蜜桃装饰和环状把手的莲子杯,莲子杯的杯耳形状精美却工艺复杂。小小的杯子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毛主席亲手绘制了茶杯图样,提出的意见是,莲子杯虽然美丽精致,但是清洗起来非常不方便,无形中增加了服务员的工作难度,建议能化繁为简,让茶杯既好看又实用。张守智先生收到了毛泽东亲手绘制的茶杯图样,他画下了这张深植于他记忆中的图样,这就是到现在还广为使用的会议用茶杯,杯耳空间很大,便于抓握,杯盖上的桃子变成了圆形球状。杯子的容量也足够大,不必在会议中间劳动服务员不断加水。至今,行业内仍亲切地称之为“胜利杯”。


1962年到1965年间,张守智每天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所,他把明清两代收藏的紫砂壶从库里调出来,测量、绘图。在这3年里,他把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著名画家唐云所藏的500多把历代经典壶逐一测绘,通过注水确定容量,再从功能、水流情况、结构处理、铭文、底款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总结规律。通过3年的测绘,枯燥的绘图变得有趣起来,他渐渐发现了传统紫砂的精华,当他从历史上这500余把壶当中总结出了形体、线条、空间和实体关系的设计规律,并找出一些美的共性规律时,他对紫砂陶的造型和设计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美食美器”的精髓,并将这些收获运用在陶瓷设计制作中。他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作品率真高雅,灵犀独慧。在他参与的一系列与中国重大国家级节庆和重大外交场合相关的日用陶瓷设计中,人们一眼就可以认出这是典型的“张守智风格”。


之后的数年间,张守智先生先后参与了“钓鱼台国宾馆用瓷”、“中国驻外使馆用瓷”、“人民大会堂国宴瓷”、 “国礼瓷”, “国庆瓷”, “紫光阁用瓷”以及重大外交场合艺术陈列瓷和礼品瓷的设计监制工作。



先生晚年除在家接待访者外就是经常携夫人吕晓庄教授一起出行,多数情况是与陶瓷发展相关,每次发现好的设计创新作品都会引起他的关注。他经常思索和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一个陶瓷杯子卖两元,欧洲一个陶瓷杯子卖四五百,为什么?” “陶瓷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是为什么?”。他困惑于中国陶瓷企业普遍安于为外国公司“打工“,不愿花钱打造中国自己的日用瓷品牌。他心有不甘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的日用瓷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是每件0.3美元,如今,每件不过0.35美元左右。他认为我国现有10000多家陶瓷企业,却只有十多位从事日用瓷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十分不相称。中国艺术院校培养的设计人员专门研究美国的瓷器市场、美国瓷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都在为一些国家的知名大公司服务。在他看来,这些是迫切要改变的。要见到每一位陶瓷企业家都在强调要坚持走自主创新品牌的路子,中国的陶瓷业才能获得新生,因为我国发展日用及艺术陶瓷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更精致、更有文化意味。能让陶瓷诞生国度中的普通人用上最精美的陶瓷日用品,就是日用及艺术陶瓷发展的终极目标。


张守智先生走了,他应该走的很安详,他无愧于亲人和他所热爱并坚守的陶瓷事业,最终他像一粒陶土融入大地,消失不见。


张守智先生,走好!


关键字: 张守智
服务热线:19912348019、19932908262 自动传真:0315-592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