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6日20:00时,中国陶瓷泰斗张守智老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一个中国陶瓷百科全书式的智者,一个为陶瓷事业奉献终身的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张守智,1932年生,河北人,擅长工艺美术。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专业毕业,后入研究班学习,1956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后为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历届中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评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工艺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著名陶瓷艺术设计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评估委员会委员。
张老师一直关注着大球泥瓷艺的成长,怀着对稀缺大球泥的感情、对打造中国陶瓷知名品牌的希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教诲。
2012年正月初十,滕董第一次带着大球泥原料去拜访张老师。他拿起大球泥仔细端详、抚摸,不无感慨地说:“大球泥这么好的制瓷原料只有二战前的英国有,还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湖南的雪峰山有,现在都绝迹了,这种原料做成的瓷器真的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可以说是大球泥成就了主席用瓷的温润如玉,没有大球泥就没有醴陵‘毛瓷’。现在用大球泥生产釉下五彩瓷作为极品收藏瓷和顶级艺术品绝对是好的,价值不菲!我活了八十几岁还真没看到用其他泥生产的瓷器超过大球泥做的瓷器。大球泥是无价之宝,就是上百万一吨也不能卖了,因为它已经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啦。”
2015年10月,滕董第二次拜访张老师时他又说:“大球泥,很珍贵,因为矿源没有了。本身这个大球泥的矿也很特殊,大大小小都是雪白圆形,含铝量最高,含铁量极少,这是它最大的优点。而近几十年来,既没发现类似的原料,也没有跟大球泥相媲美的陶瓷原料,甚至在中国陶瓷历史上,也没有这个记录。”
同行人员问大球泥是否可人工合成?张老师笑道:“这种天然的原料是后天无法比拟的,如果能合成,国家如此多的研究机构,这么几十年不早研究出来了?这就和玉石、钻石是一个道理,大球泥也是上亿年的地质结构发生运动而形成的。现在国内有个陶瓷生产基地已经研究出了一种瓷,获得了几项专利,但生产出的瓷仍是没有大球泥瓷那种玉质感及血色。”
2016年8月5日,滕董第三次拜访张老师,他又提出了宝贵建议:“在画面设计上,大球泥瓷适合醴陵釉下五彩高雅清新的画面,适合工笔画,不适合写意画。作画要简洁明快,才能突显瓷质。建议多到法兰克福等地参展,学习外国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工艺创新上,大球泥不要局限于醴陵的工艺,更要吸收其他地区的工艺精髓。同时要自主创新,打出自己的特色。大球泥太珍贵了,有自己的特色才有高价值。
2017年初春,滕董第四次求教张老师,他又叮嘱:“世界上的陶瓷知名品牌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没有知名品牌。大球泥从发现到现在也不到七十年,留存下来的也就百余吨,近四十年也没有发现过,你们要好好利用,做知名品牌不容易。”
滕董最后一次与张老师见面是2019年8月2日,在北京的“2019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上,他在中陶协的领导陪同下来到大球泥瓷艺的展台,主动向随行人员介绍:“我与滕总相识多年,十几年前,滕总有远见,抢救性保护收藏了世界上已经难寻的大球泥,这种泥做出的瓷器最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如这枚毛泽东同志的浮雕瓷像就是大球泥的经典作品。一直以来我都嘱咐他对待大球泥原料要审慎使用,现在我依旧要嘱咐滕总,一定要把大球泥用好。”
这些年,大球泥瓷艺不负所托,按照张老师的指导,在淘瓷行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填补了国内许多空白,成为全国高端艺术瓷生产企业的标杆。而今,张老师离我们已去,但他的教诲依然回响于耳,继续指导公司砥砺前行。张老师,一路走好,天堂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