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国家艺术基金《龙山黑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邀请到国宝级陶瓷大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为学员讲授《陶瓷设计》。
首先张守智教授全面讲述了黑陶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脉。他讲到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黑陶是其见证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黑陶要传承下去,黑陶的创作就要个性化、多元化,黑陶从业者更要全力以赴来达到这个目标。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发展黑陶创作,更要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去做,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讲过要放慢脚步,追求质量,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张守智教授讲述了他对黑陶的认知及与黑陶的渊源。讲到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在国家亟待建设的大背景下,陶瓷专业成立。讲到1959年在国家博物馆第一次见到黑陶艺术品。讲到文革期间第一次接触到黑陶——白瓷片镶嵌在黑色陶土上。讲到在成为教师后,教授传统文化课程,从原始社会讲到汉代的黑陶。讲到改革开放以后,出国见到美国印第安人黑陶和非洲黑陶,讲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黑陶艺术及其工艺。张教授在授课中将黑陶的发展、变化和他对黑陶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去讲授,生动、丰富又易于理解。
接下来张守智教授展示了大量的与吕晓庄教授合作的创作作品,阐述其创作背景、创意来源、功能用途以及制作中接触的各大窑口,釉料特点,制作工艺及背后的故事。例如2008年中国奥运会酒店瓷器的设计创意取自汉代画像石及画像砖;分相釉的釉料特点;淄博地区与其它地区原料的差异性;湖南等磁窑的特点等等。张教授的讲述结合多媒体图片将陶瓷创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一剖析,将创作方法一一道来。
张守智教授也对近几年出现的3D打印等新技术,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新技术会促进陶瓷设计与制作的发展,使其更加迅速与便捷,并讲述了几个结合3D打印技术创作的案例。但他同时也强调重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如传统图案,敦煌艺术,画像石、画像砖等应用到黑陶艺术创作中。只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才能创作出有民族文化的作品,才能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他强调作品应面向生活,来源于生活,我国文化基础雄厚,物质素材丰富,要把握传统文化,要掌握创作规律,要学会处理空间与造型的关系,完整呈现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