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8日发布数据,4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1.9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9%。其中出口1.08万亿元,下降6.2%,降幅较3月份收窄8.4个百分点;进口8739亿元,下降16.1%;贸易顺差2102.1亿元,扩大85.2%。
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7.5万亿元,同比下降7.3%。其中出口增长1.8%;进口下降17%;贸易顺差累计9653.7亿元,扩大3.4倍。
前4个月,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为我国的前四大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贸易总值依次为1.09万亿元、1.05万亿元、8951.2亿元和5547.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9%、2.3%、1.5%和-11%。其中,我国对美国、东盟出口增长,对欧盟、日本出口下降。
从贸易主体看,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继续提升。前4个月,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2.61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34.8%,较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
从进口看,今年以来铁矿砂、原油、粮食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煤、成品油进口量减少,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前4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3.07亿吨,同比增加0.7%,进口均价为每吨413元,下跌45.2%;原油1.11亿吨,增加7.8%,进口均价为每吨2536.9元,下跌47.2%。
出口降幅收窄 外贸微弱回暖
专家分析认为,4月份我国外贸微弱回暖,但回升力度有限,显示出当前外需环境仍相当严峻。总体来看,外贸尤其出口具备增长的基础条件,预计全年有望保持中低速增长。
“随着季节波动因素减弱,4月份数据较好地反映了当前外贸运行的真实态势。”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分析,上月出口仍延续负增长,加上对美国、东盟等出口增速放缓,说明外需不确定性尚未逆转,二季度能否由负转正仍待观察。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对美国、东盟出口保持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9.2%和13.1%,对欧盟与日本的出口则分别下降了0.7%和12%。
截至4月份,由海关总署编制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已连续两个月下滑,4月份回落至35.9,表明今年二季度出口好转势头并不稳固。
事实上,近年来外部需求不足已成为描述中国外贸运行环境的一个关键词。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三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而且下滑趋势仍在延续。世贸组织日前发布报告,再度下调今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至3.3%。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主要贸易伙伴的复苏不均衡,是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
作为中国的前两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的最新经济数据令人喜忧参半:打了量化宽松“强心针”,欧洲经济的疲软状态有所改善,3月综合PMI达到54%的近11个月来高点,但距需求反弹言之尚早;美国复苏比较稳健,但制造业PMI等经济指标表现并不稳定,其货币政策调整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此外,刘学智认为,中国连续两年位居世界较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制造”的国际市场份额已处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份额难度增大。
尽管如此,他表示,国际市场总体回暖、外贸产业基础坚实、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外贸支持政策效应显现以及“一带一路”等战略下对外投资合作对贸易带动作用增强,都是促进我国外贸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