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喜欢的古瓷,他总想出手,摸摸口袋,若有些许钞票,即便全部花掉也在所不惜;若是囊中羞涩,即便向人借债也心甘情愿,为了心爱的古瓷他始终“衣带渐宽终不悔”。
创作没灵感时,他就去看看、摸摸收藏的瓷器,这满载着历史的古瓷,总能给他带来灵感,他就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德化县收藏协会会长陈明良。他收藏德化窑古瓷已有20多年了,藏品已达2000多件,被称为德化瓷收藏最齐全之人。
在古瓷浸淫多年的陈明良坦陈,古瓷的精妙技艺总能开启他的“创作心智”,也许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最具创新的创作正是“最极致的传统”。
收藏启发创作,边收藏边创作。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世界,有人通过亲近自然寻灵感;有人通过走街串巷寻灵感;而生长在陶瓷世家的陈明良,深受古文化的熏陶,自幼酷爱捏泥艺术,他则是通过收藏古瓷来寻找创作灵感。
“看到古瓷塑的工艺,我深深震撼了。”谈及收藏宝贝,陈明良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收藏的何朝宗的“掌上观音”,这是至今发现的瓷圣何朝宗最小的一件作品。虽然这尊观音仅高7厘米,但它的神态、造型和开脸都让他深深折服,和所有的德化瓷藏家一样,对他来说,拥有一尊何朝宗的作品是梦寐以求的事。
谈话中,陈明良把他的这件宝贝拿出来给记者观赏了一下,“掌上观音”经典象牙白,观音衣纹流畅,面容端庄秀丽,发丝纤毫毕现,如此精妙的瓷雕,令人叹为观止。往事如烟,回想起得到这件藏品的过程可是几经波折,经过20几年,而这件作品的价格已经翻了数十倍。
“没买回来都睡不着。”说起收藏陶瓷的感受,陈明良这样说到,八十年代中期,他开始独立创作时,创作过程没思路,屡遭难题。通过鉴赏收藏的古瓷,陈明良意识到自己技艺上的不足,收藏爱好启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通过反复揣摩,他在塑刻神韵、泥塑、工艺等创作层面上得到很大提高。之后,他便边收藏边创作。
“应该多买,不能卖,以后开个博物馆。”陈明良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雕塑设计系进修时,一位老师这样跟他说过,这更激发了他的收藏热情,从此,陈明良对古瓷兴趣倍增,边收藏边创作,经常落得身无分文,还常找亲朋好友借贷。但长期的摸索使他在瓷雕技艺上有了显著进步。
到目前为止,他收藏的德化陶瓷藏品共2000多件,从西周到近代藏品都有,收藏主要是人物雕塑,达到两三百件,多年的积累和坚持,在2005年5月他兑现了老师给他的意见,将所创和所藏集于一馆,取名“瓷艺堂”。陈明良笑着说:“我的瓷艺堂收藏的不仅是一部德化陶瓷史,也是一部中国陶瓷史。”另外,他还透露,最近,他又花了几十多万,从原德化笫一厂买回一些文革瓷器。
创新就是回归传统,做精做细。“陶瓷传统要创新难度很大。”陈明良表示,为了创新,去年他还特意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他虚心请教导师问:“传统陶瓷要怎么创新?”导师说:“继续坚持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越做越精致,就是创新。”陶瓷要创新,应该往宋、唐时期走,回到原始,回归正位。为此,陈明良有了创新方向,大胆尝试创作,在学习过程中导师的指导下创新出多件作品,还创作帝王将相为原型,雕塑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等。
陈明良师承瓷雕艺人陈其泰,深得其真传,以何朝宗为榜样,一路追随他的脚步,一直勤于研究创作何朝宗一派的高超技艺。
同时,通过对古瓷的收藏研究,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蒲团观音”、“千年窑火”、“水月观音”、“佛光普照”、“文昌帝君”等一些系列作品都是他的杰作。同时,他再现了“象牙白”、“玉白”、“猪油白”、“葱根白”、“孩儿红”等珍瓷,加上活灵活现的刻画雕塑,使作品完美无瑕,达到炉火纯青境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先生亲临陈明良工作室的关心并高度赞扬提词”玉有羊脂,玉瓷有猪油白”。
因为对传统瓷塑艺术的迷恋,让陈明良在传统陶瓷的创作中坚守住传统陶瓷艺术的阵地,不断创新。
陈明良对自己作品要求非常严格,在瓷艺堂里,摆在最显眼位置的那尊“蒲团观音”,在外人看来,已经非常完美了,但他自己还是不满意,“左侧衣纹上还有点小瑕疵,目前已经烧了五六尊,但还没烧出自己满意的。”陈明良表示。
对陈明良来说,这辈子有两件事是不能间断的,一件事收藏古瓷,一件是创作。他告诉记者,创作是他一直坚持做的事,他认为德化窑最本质的传承,就是追随巨匠的脚步,做精做细,陶瓷原生态就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