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范翁精神烁,
书画陶瓷意象活。
平真秋韵诗情溢,
寻圆问道如是说。
编者按:本人因喜爱文笔、绘画和陶瓷,与范有祥大师相识2014年,便对范老师逸然物外的气质所吸引。于是多次与范老师接触交流过程,从写诗、绘画到为人处事,得到很多启示和建议。2017年,因工作接触更多,对范大师的创作精神和处世思想更加认可,遂通过此篇文字记录和传播,以便更多人对范有祥大师熟悉和了解。本篇稿件经范大师几次修改,最终面世。
范有祥,号寻圆,斋号无意堂。1947年出生于唐山。中国《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艺术编委,中国《陶瓷画刊》学术委员,《中华陶艺》杂志理事编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高级工艺美术师。唐山学院客座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美院终身教授。中国陶瓷协会艺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美术陶瓷分会理事。
中国陶瓷官网:范老师,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走上艺术陶瓷的创作之路的。
范有祥:其实我的艺术陶瓷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求学筑基时期。我于63年考入河北轻校(现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在宣道平、吴广等老师的教导下,开始进行书法、绘画和装饰等方面的基础学习,并从此成为陶瓷美术事业中的终身一员。在这个萌芽阶段,我先入为主的,特别对宣老师的书法和大写意绘画情有独钟,在学习中倍加努力,以至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倍加在意。这个时期应该是我日后艺术陶瓷大写意装饰风格形成的基础时期。
第二,日用陶瓷创作设计时期。68年开始,我先后在邯郸、唐山陶瓷花纸厂从事陶瓷花纸设计工作。当时产品大部分外销,因此更多地接触到国外的一些设计思潮和理念,时代感很强,结合本国传统,使自己在陶瓷花面的设计方面从装饰形式感上有很大的突破。本以为陶瓷花面的设计与自己大写意绘画夙愿很难紧密联系,但实践证明,只是风格不同而已,这为今后的艺术陶瓷创作的时代感,装饰性同样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的形式感更显新意。
第三,艺术陶瓷创作时期。2002年,是我真正意义上艺术陶瓷创作时期的开始。2005年我们建立了陶瓷艺术研究院,应该说是促进了唐山艺术陶瓷的发展。这个时期正是对自己多年学养的考核,特别是设计能力、绘画能力、装饰工艺能力和创作能力的考核。这应是自己的陶瓷艺术理念的形成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的历程,这是我虽已古稀之年还愿意继续创作的乐趣。
中国陶瓷官网:宣老师和吴老师对您的影响较大,那您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范有祥:我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尤其它是中国国学的本源思想,并无“教化”概念,也没有普度众生之说。只是讲述自己的道理,靠个人领悟而学习,很像今天大学老师的讲课,学生在听课一样。
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出函谷关而去,留下的是道,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其中深刻的道理……。
科学把物质无限地分解下去,佛教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更欣赏道家认为物质的基本元素,以其性质分就是一阴一阳的说法。大道至简至易,道法自然,不但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艺术标准。
我认为道家的行为准则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我有9个学生,亦师亦友,我们共同举办了“和而不同”陶瓷艺术展览,以这种形式公布,实际是体现一种共同进步的形式而已。我没有手把手的教导,而是交流一些理念,接受多少在对方,不过分强求,增加的是一种鼓励。
即使不是我的学生,平常在一起也时常交流。师傅带徒弟教的是技术,技术在艺术中只是一个方面,老师教学生更多地是教养,是理念,是规律,这是为师之道。
中国陶瓷官网:您是以书法入画,并以陶瓷绘画工艺进行创作,那您认为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有什么不同?
范有祥:中西方绘画有着鲜明的不同特征。就传统绘画而言,西画是以写实为基础的,遵循的是科学绘画体系,以写生为主,焦点透视、环境色影响、明暗关系、三大面、五大调,看不到东西就不能画。从写生到写实,到超写实,再到数码相机,以科学的观点将艺术科学化,这实际上是复制自然。西方艺术家正是不满足这样的现实,因此后期出现了很多流派,如抽象派、印象派等。这些流派都在努力摆脱科学的桎梏,创新自我。
但西画对造型的训练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可以作为手段,为艺术服务,但科学不是艺术。
艺术是人文的,是唯心的,不是科学,是体现个人心理活动的创作,这是中国画所遵循的艺术体系。中国画写生其实是一种精神浏览,所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归来必图于壁”,这种行万里路式的泛舟,看到的是沿途景色的较大特点和印象到的物象之神,还有就是流连其中的诗情,这与作者的性情和意境有着很大的联系。这种步步移、面面观的散点透视,那种求本质随类赋彩的水墨情怀正是提炼特点、印象风采的艺术规律,即借他山之形,造写我心之意。
中国提倡写意精神,写意是中国绘画的较大特征,诗情画意非常明确地点出我们的创作方式。写意精神主体是意,所以是人文精神。写意精神反映的是逸品,是绘画中的最高品级,逸是风骨,是中国文人的品质,所以写意精神就是文人精神。写意精神是易的法则,简易、变易、不易的法则,写意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简易。“曲尽其妙,简易标美”,点睛写神,欹疏可律。写意精神的生命力是不断创新,即变易。写意精神的不易是民族文化的特征不变,根植中华的艺术核心不变,意、逸、易内容体现的是中国的写意精神。
中西绘画对我们都有益处,西画的基础是素描,对形的处理有益。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对笔墨神韵的处理非常重要。所以形神具备是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要求。而绘画是基础,艺术陶瓷装饰没有美术知识是不能完成创作的。
中国陶瓷官网:在您新出的《平真秋韵》一书中,将您的诗词、书画、陶瓷艺术作品进行了整理刊登,很多诗词都和作品相得益彰,请您为大家解析两首以做分享。
范有祥:这本《平真秋韵》中收录了我的70首诗词,我写的诗词中大多是题写作品的,而其中《琐窗寒·斯思》却不是,这首词是回顾我以往经历的写照。匆匆事累,而大多未必如愿,但是初衷难改,即我对陶瓷艺术之心,即使形式上与其无关,但自己内心一直在坚守。至花甲后才悟到那些不遂却都是知识的积累,精神的丰富,用到陶瓷创作中即能茂形疏智,而此时也正是灵养神载的好时候。写诗,作画,创作艺术陶瓷,有了困难知待而成,追求思想上的净化,习练书法上的高古,这是精神的较大寄托,也就是健康创作,健康生活。
另一首《疏影》是言志绘画诗。竹子是四君子之一,自古诗人描写颇多。在一个初春时节,早晨临窗,看到窗前,竹影摇曳,空气清新,遂有感而发,写了画竹诗。影疏而成笔,映自然而真实。由雪蕴而气清,临春风湮藏而得韵。应湿染而重石,却总不能压迫笋之破土的顽强,然后由于竹之虚心以成进步,和拔高之节操寓示竹之精神即人之精神,从而义达乃成森竹之壮举,这是写竹诗之主题,也是我写的比较工整的一首五言律诗。
中国陶瓷官网:外界对您的作品评价颇高,古稀之年创作仍新颖大气。请您谈谈对于当前陶瓷艺术的创新有哪些建议?
范有祥:陶瓷绘画是将绘画装饰于陶瓷之上,这种绘画不是单一的纯绘画形式,它是为主体造型作嫁衣裳。无论是颜色还是纹样,在不同角度都能呈现完美地装饰作用,对不同的造型要有不同的适应性,绝不能画蛇添足。
我认为创新有两个方向,一是纵向创新。即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综合能力,提高水平,提高质量,使自己作品不断跨越新台阶,逐年总有新体会、新面貌。如一个人画了一辈子山水画,没有在品种上有改变,但从第一张画到最后一张,不断进步,始终在变化,有新意,这就是创新,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也不重复自己。
二是横向创新。不断改变,只要新颖,只要浪漫,不管是形式上,还是材质上、工艺上,甚至不相干的方式,材质和品种的组合都会出现新气象,新意图。如伞、拐杖、匕首、枪的任意组合都会产生新的功效,如陶瓷与木与金属的组合也都会产生一种复合性装饰美。
总之创新要具备能力,作为一个陶瓷美术家,要具备书画家的修养、功力和创作力,要具备工艺美术家的设计性、装饰工艺性,还要具备大匠人对技术的熟练性和认真精神,这样集三家成一家才能创新出时代的佳作。还有就是思想要年轻,心境要平和,创作要有激情,这都是生命力的作用。
中国陶瓷官网:感谢您对推动艺术陶瓷发展所做的贡献,祝您身体健康,也愿您继续“禅茶书自在,宿墨画平真,宽心饮憾事,无忌古稀人”。
范有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