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作品名称 |
奖项 |
编号 |
徐英 |
西藏墨竹工卡塔巴乡传统制陶现状研究 |
一等奖 |
LWPB10-001 |
潘宇红 |
古瓷·莲韵——论中国古陶瓷莲花形器物的造型艺术 |
一等奖 |
LWPB10-002 |
刘妹 |
石湾陶塑脊饰的文化艺术特征探究 |
一等奖 |
LWPB10-003 |
王少博 |
陶成雅器,琉光异彩——基于创新的“陶琉一体化”研究 |
一等奖 |
LWPB10-004 |
孙学军 |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美术教育简史(1960--2008) |
一等奖 |
LWPB10-005 |
龙洲 |
工艺之器与工艺之道的当代美学价值 |
一等奖 |
LWPB10-006 |
李雪玲、刘乐君 |
当代生活陶艺模糊美学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 |
一等奖 |
LWPB10-007 |
张甘霖、王清丽 |
珠山瓷画的历史溯源与社会变迁 |
一等奖 |
LWPB10-008 |
曹爱勤 |
试论陶瓷粉彩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
二等奖 |
LWPB10-009 |
毕南海、毕翼飞 |
邢窑制品的艺术风采 |
二等奖 |
LWPB10-010 |
董亮、董伟 |
论彩墨山水瓷画的审美形态与意义 |
二等奖 |
LWPB10-011 |
薛圣言、陈晶 |
论现代陶瓷卫生洁具的色彩装饰 |
二等奖 |
LWPB10-012 |
李蒙 |
隋唐时期莲花纹瓦当探微 |
二等奖 |
LWPB10-013 |
陈悦颖 |
安田猛陶艺作品浅析 |
二等奖 |
LWPB10-014 |
喻木华 |
解析写意瓷画的色彩视觉表现方式与风格类型 |
二等奖 |
LWPB10-015 |
季益顺 |
传承中创新 创新中传承 |
二等奖 |
LWPB10-016 |
于长敏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的传承 |
二等奖 |
LWPB10-017 |
张茜文 |
手工艺行业中的女性角色及其社会价值 |
二等奖 |
LWPB10-018 |
毕南海、毕翼飞 |
特大型高温陶制花器的研制 |
二等奖 |
LWPB10-019 |
郑立新、秦波 |
大众文化体系面向手工艺陶瓷的“人情味”思考 |
二等奖 |
LWPB10-020 |
邹幸 |
略论湖湘文化对长沙窑装饰艺术影响 |
二等奖 |
LWPB10-021 |
李曼丽 |
平面化元素与现代陶瓷设计 |
二等奖 |
LWPB10-022 |
雷显元 |
探索中职校陶艺课教学 |
二等奖 |
LWPB10-023 |
李黎 |
再议宋代建窑盏的“把玩”之趣 |
二等奖 |
LWPB10-024 |
孟蕾 |
从全国美展看陶艺的身份认同 |
二等奖 |
LWPB10-025 |
韩祥翠 |
女性陶艺的表述方式 |
二等奖 |
LWPB10-026 |
朱子昂 |
无形之形--观罗小平人物雕塑 |
二等奖 |
LWPB10-027 |
程永安 |
陶瓷古彩艺术 |
三等奖 |
LWPB10-028 |
王兆儒、王茁 |
书法艺术为坭兴陶“点睛” |
三等奖 |
LWPB10-029 |
刘志广 |
谈铜官窑拉坯及装饰特点 |
三等奖 |
LWPB10-030 |
郝靖、文晴、游兰兰 |
浅析中国传统紫砂壶壶盖中“圆”的运用 |
三等奖 |
LWPB10-031 |
张吟玲、袁航、李曼曼 |
张育贤与理查德·萧写实陶艺之比较 |
三等奖 |
LWPB10-032 |
杨丽静 |
定窑瓷器铭文书法风格及其演变 |
三等奖 |
LWPB10-033 |
孙晓燕 |
一缕团香,一盏茶心——茶与宋代建盏艺术研究 |
三等奖 |
LWPB10-034 |
林鸿福 |
“开片釉”对德化白瓷保持特色的作用 |
三等奖 |
LWPB10-035 |
邹达怀 |
当代釉上彩花鸟瓷画色彩表现研究 |
三等奖 |
LWPB10-036 |
刘文斌 |
论陶瓷山水画自然生态美学的嬗变及发展现状 |
三等奖 |
LWPB10-037 |
刘法星 |
浅析中国古代龙泉青瓷的文字装饰 |
三等奖 |
LWPB10-038 |
陈淑娟 |
论当代古彩瓷艺术体现时代精神的意义与途径 |
三等奖 |
LWPB10-039 |
王延娟、张立宏、赵啓竣 |
浅论骨质瓷彩绘艺术的创新 |
三等奖 |
LWPB10-040 |
柏跃德 |
初探陶瓷材料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
三等奖 |
LWPB10-041 |
刘德功、胡新苗 |
论中国龙山现代黑陶烧制技术 |
三等奖 |
LWPB10-042 |
白雅力克 |
钦州坭兴陶窑变技术在其它陶泥中的应用研究 |
三等奖 |
LWPB10-043 |
李雪玲 |
广东日用陶瓷设计与品牌战略研究 |
三等奖 |
LWPB10-044 |
秦波、郑立新 |
基于消费社会视角的陶瓷品牌设计与创建 |
三等奖 |
LWPB10-045 |
谢强 |
从创纪录的景舟石瓢看紫砂的创作与收藏 |
三等奖 |
LWPB10-046 |
郭小影 |
闽南特色文化与陶艺创新 |
三等奖 |
LWPB10-047 |
路今铧 |
曜变、油滴和兎毫窑变之新探 |
三等奖 |
LWPB10-048 |
唐克石 |
传统类陶瓷造型与现代陶艺的互通性 |
三等奖 |
LWPB10-049 |
李雪玲 |
尴尬与价值——当代生活陶艺的现实和问题 |
三等奖 |
LWPB10-050 |
郝建英 |
论网购模式下陶瓷制品包装的安全性设计 |
三等奖 |
LWPB10-051 |
熊祖超 |
假山石系列创作漫谈 —本人在陶艺创作中对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精神的体悟 |
三等奖 |
LWPB10-052 |
赖双安 |
陶瓷缺陷肌理介入陶瓷雕塑探究 |
三等奖 |
LWPB10-053 |
张志朴、宋兴光 |
陶艺表层肌理创作研究 |
优秀奖 |
LWPB10-054 |
吴能、陆璇 |
论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成因及影响 |
优秀奖 |
LWPB10-055 |
包志宽 |
也谈陶瓷作品上的书法艺术装饰 |
优秀奖 |
LWPB10-056 |
余效团 |
媒材与观念——当代青花水墨的实验性浅析 |
优秀奖 |
LWPB10-057 |
王宪利 |
中国黑陶文化探源 |
优秀奖 |
LWPB10-058 |
刘健芬 |
赋予陶土最温柔的魅力 |
优秀奖 |
LWPB10-059 |